六十年的灣仔夢 重新塑造

站在菲林明道與謝菲道交界,建築師麥致祥回憶起這幾處街角的舊事舊物。

「四十年代,灣仔盡是三、四層高的唐樓,天台全都相連,孩子可以在街頭唐樓的天台走到街尾的天台嬉戲,主婦們曬晾衣服,是很親密的共用空間,也帶給我很多美好的童年回憶。」麥致祥細說在灣仔的童年,眼角流露童真。「我住菲林明道一邊,就讀的端正小學則在另一邊,如果帶漏了什麼,大聲叫,媽媽就可以幫我送過來;至於靠向駱克道的街角,從前有賣燒味的『一心酒莊』,媽媽事忙會把我暫託在那裡,有個光頭穿唐裝的老闆,總是畀舊大叉燒我食!」

少年的青葱歲月也留在他的腦海:「在那個電話不普及的年代,只有店舖才有電話可用,我們和樓下的店東就是稔熟得會叫同學仔打電話到那裡,然後要老闆從樓下叫上來找我去聽電話。」

由童年中小學,以至往後大學畢業工作,直至今天的居所,麥致祥都離不開灣仔,在上一輩灣仔人眼中,他簡直是一本灣仔的圖冊,他正努力將昔日灣仔菲林明道唐樓的特質以電腦重塑,重現當日風貌;麥致祥腦海中灣仔昔日的生活,就是如此鄰里和睦,一切就在咫尺之間,卻同時又比中環更置中,所以1975年英女皇伊利沙白二世訪港,要到莊士敦道的燕京大酒樓筵開國宴。

面對時代變遷,麥認為今日的灣仔街道仍然充滿性格,正是因為那些街舖令它有別於其他由大商場主導的地區,令灣仔永遠充滿人情味和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