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十年的湾仔梦 重新塑造

站在菲林明道与谢菲道交界,建筑师麦致祥回忆起这几处街角的旧事旧物。

「四十年代,湾仔尽是三、四层高的唐楼,天台全都相连,孩子可以在街头唐楼的天台走到街尾的天台嬉戏,主妇们晒晾衣服,是很亲密的共用空间,也带给我很多美好的童年回忆。」麦致祥细说在湾仔的童年,眼角流露童真。「我住菲林明道一边,就读的端正小学则在另一边,如果带漏了什么,大声叫,妈妈就可以帮我送过来;至于靠向骆克道的街角,从前有卖烧味的‘一心酒庄’,妈妈事忙会把我暂托在那里,有个光头穿唐装的老板,总是畀旧大叉烧我食!」

少年的青葱岁月也留在他的脑海:「在那个电话不普及的年代,只有店铺才有电话可用,我们和楼下的店东就是稔熟得会叫同学仔打电话到那里,然后要老板从楼下叫上来找我去听电话。」

由童年中小学,以至往后大学毕业工作,直至今天的居所,麦致祥都离不开湾仔,在上一辈湾仔人眼中,他简直是一本湾仔的图册,他正努力将昔日湾仔菲林明道唐楼的特质以电脑重塑,重现当日风貌;麦致祥脑海中湾仔昔日的生活,就是如此邻里和睦,一切就在咫尺之间,却同时又比中环更置中,所以1975年英女皇伊利沙白二世访港,要到庄士敦道的燕京大酒楼筵开国宴。

面对时代变迁,麦认为今日的湾仔街道仍然充满性格,正是因为那些街铺令它有别于其他由大商场主导的地区,令湾仔永远充满人情味和活力。